【胃痛】澄品醫師群
胃痛
澄品醫師群
一、概說
胃脘部接近心窩,胃痛是指劍突下發生的疼痛病證。臨床上常見寒客於胃、情志或飲食失調、或本身脾胃虛弱等證。胃脘痛在古代文獻中稱“心痛”,多指胃痛。如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稱為“心下痛”。胃痛最早見於《內經》中稱“胃脘痛”,《素問》、《靈樞》中有“胃脘當心而痛”的記載,明確提出寒客腸胃、木氣偏盛、肝氣犯胃皆可導致胃脘痛。
胃脘痛是常見的臨床病證,屬西醫學中的急、慢性胃炎,消化性潰瘍,上消化道出血,胃痙攣,十二指腸炎,胃癌,及部分肝炎,膽囊炎,膽石症,胰腺炎等疾病。
二、病因病機
胃痛病因很多,不通則痛,主要原因是臟腑功能失調,胃失和降,氣血不暢,瘀滯不通所致。古云:“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”。一開始胃痛病多屬實,主要涉及胃,間或及肝;久病則現虛證,多涉及脾,間或及胃,當中也有虛實夾雜、寒熱錯雜、脾胃同病、肝胃同病等。
其病因病機簡單歸為以下四點:
(一)寒邪客於胃:
外感寒邪客於胃中,或過食生冷寒涼寒之物,寒冷積在胃中,使氣血凝滯,胃氣不和而生疼痛。寒為陰邪而主收引,易傷人陽氣;若寒邪客腸胃,也會導致中焦虛寒而出現胃脘疼痛。
(二)飲食失調:
口腹恣縱,過食肥甘,飽飢失調,寒熱過偏,或偏嗜菸酒等,均可損傷胃氣,傷害脾胃,使升降、轉樞失常,腐熟、運化失司,食停氣滯而導致胃脘痛且脹滿。
(三)情志失調:
氣鬱傷肝,肝氣橫逆,乘脾犯胃,致使肝脾、肝胃不和,臟腑失調,升降失司,氣滯血瘀而致胃痛;如果肝鬱日久化火生熱,鬱火犯胃,會使胃脘隱隱灼熱而痛;若氣滯血瘀,瘀血阻於胃絡,會使胃脘刺痛而有定處。
(四)脾胃虛弱:
本素體虛,脾胃虛弱,運化不健,或飲食勞倦,久病傷中,皆使升降、轉樞無權,氣機阻滯而致胃痛隱隱;若是脾胃陽虛,則寒自內生,胃絡失於溫養,胃脘則因拘急而冷痛。
總之,胃痛病因錯綜複雜,有寒熱虛實,在氣在血之不同,但總離不開胃之氣機阻滯、胃失和降、氣血瘀滯不通等原因。
三、胃脘痛的診斷與治則
患者以中青年為多,常因暴怒、氣鬱、感寒、勞累、飲食不當而反覆發作。臨床多以近心窩處疼痛為主,疼痛有脹痛、刺痛、冷痛、隱痛、劇痛、灼熱等症,同時伴有食欲不振、噁心、欲嘔、呃逆、泛酸、脘腹脹滿、大便不調、心悸氣短等症狀。
胃痛是由脾胃運化失常,氣滯血瘀而形成。治法總以理氣和胃,通降止痛為主。旨在於疏通氣血,調和氣機,通則不痛,治法靈活變通運用,才能切中病情。
四、預防與保健
胃痛的發生多與情治不遂,飲食不節,寒溫不調,與勞累過度有關,因此在預防上就要重視精神、飲食、生活作息的調攝。
盡量保持樂觀態度,使精神愉悅,適時紓洩情緒;切忌暴飲暴食,飢飽不均,或過食寒涼、肥甘、辛辣,飲食宜適中,寒溫適宜不偏嗜,亦不可偏嗜菸酒;此外生活起居有節,注意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,若是氣候忽轉寒涼時,更應注意胃部的保暖。以上都是預防胃脘痛發生的保健,預防勝於治療。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