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風不再來|澄品中醫

「痛風」不再來!
痛風又稱代謝性關節炎,由於體內普林(或稱為嘌呤)代謝異常所致,當身體、血液裡含有超出可以承受的尿酸(正常血中的尿酸值約為7.0 mg/dl),就會容易結成尿酸鹽結晶沉積於關節處的滑液中,引起發炎疼痛。
臨床將痛風分為4期:
(1)無症狀高尿酸血症:血中尿酸濃度偏高,但無臨床症狀,只需飲食控制即可。
(2)急性期:經常發生在半夜,單一關節(腳大拇指關節、膝關節、手腕、手指關節) 紅腫、脹痛、發熱和劇烈疼痛。
(3)緩解期:沒有症狀,若無控制血中尿酸,會漸漸造成痛風石。
(4)慢性期: 關節形成粗大的結節腫(痛風石)導致關節畸形,長期的尿酸偏高容易尿酸腎結石形成,和腎功能損害的危險。

在中醫,痛風歸屬於「痺證」範疇論治。
◆證型:脾虛濕阻
症狀:肢體關節紅腫、疼痛、重著或腫脹,痛有定處,手足沉重,活動不利,肌膚麻木
◆證型:血瘀氣滯
症狀:肢體關節疼痛,時輕時重,關節腫大,甚則僵硬畸形,屈伸不利,皮下結節
◆證型:腎虛絡阻
症狀:腰膝酸軟,關節疼痛有定處,皮下結節,神疲乏力,頭昏耳鳴,健忘

●痛風飲食●
1.避免高普林的食物,動物性食品中嘌呤含量較多,像是動物內臟、海產、蛤類、豆類及酒類。
2.急性發病期間,應選擇普林含量低的食物如:蛋類、奶類、米、麥、甘藷、葉菜類、瓜類蔬菜及水果(番茄)。
3.少吃油炸食物,避免高脂肪飲食。
4.多喝水,每天約2000~3000毫升。體內可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,增加尿酸鹽的排泄。
5.增加維生素B1和C,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類溶解。

穴道按摩輔助治療
內關穴、崑崙穴、復溜穴、公孫穴、太衝穴,按壓至有痠脹感,每次三分鐘。

除了減少攝取高普林食物,體重控制亦是非常重要,適當的運動(游泳、韻律操)和調整生活型態、規律作息,都是降低痛風發作的不二法門。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