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蕁麻疹】澄品醫師群
蕁麻疹
【澄品醫師群】
29 歲的曾小姐,有蕁麻疹的困擾已經四年多,每次發作的時候只能依賴抗組織胺。疾病不但沒有辦法根治,發作的頻率還愈來愈高,幾乎一、兩天就一次,讓她每天都必須吃藥。在接受中醫的診治與建議後,病情很快地獲得改善,也停掉了使用多年的西藥。
蕁麻疹,中醫古籍稱為「癮疹」、「風疹」等,因為症狀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、不留任何痕跡,和中醫所謂「風邪」的特性相同,因此治療上多以「祛風」為主;又根據症狀、體質的不同,分為「風寒」、「風熱」、「氣血兩虛」... 等證型,並依照證型用藥。
然而,比起藥物治療,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習慣的調整,就好像治療感冒的同時,多喝水、忌冰品、多休息,才能事半功倍。
以下,是我給曾小姐的三點建議(任何皮膚病都適用):
一、停用任何形式的皮膚科西藥
中醫皮膚科經典─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「內之症或不及其外,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也。」認為體內發生的疾病不一定會表現在外,但是表現在外的皮膚問題,都是內在臟腑、經絡、氣血變化(病邪)的反映。也就是說,光解決外在的症狀,是無法將疾病根治的。
想像一下,家裡的垃圾筒滿出來了,應該是要馬上拿去倒呢,還是壓一壓、蓋起來,改天再說?後者,正是西藥對於皮膚症狀的作用。或許,偶一為之沒有關係,但如果垃圾(病邪)一直留在家裡,又沒有避免愈積愈多,會不會腐爛、發臭,進一步對房子內、外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呢?
因此,中醫的做法就是前者 ─「倒垃圾」,也就是找出垃圾(病邪)累積的原因,並協助身體排出垃圾。此時,若是使用西藥,西藥和中藥的藥效抵觸(一個壓、一個倒),將不利於病情的改善。
特別提醒的是,建議停用的皮膚科用藥,包括:口服 / 外用抗組織胺、口服 / 外用類固醇,和免疫抑制劑。另外,常見的曼秀雷敦 AD 乳膏,其有效成分之一的甘草醇(Glycyrrhetinic Acid)結構與作用和類固醇相似,因此也不建議使用。而視個人需要,其他用途的西藥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用藥、抗生素... 等仍可使用。
二、依病忌口
早在西漢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便有提到「忌口」的概念。《外科正宗》也說:「凡病雖在於用藥調理,而又要關於雜禁之法,......;雞、鵝、羊肉、蚌、蛤、河豚、蝦、蟹海腥之屬,並能動風發癢;油膩、煎、炒、烹、炙、咸、酸濃味等件,最能助火生痰;......;不減口味,後必瘡癢無度。大瘡須忌半年,小瘡當禁百日,此誠為知命君子也由此,我們可以瞭解「忌口」的重要性。
任何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,在皮膚病,最忌能「動風發癢」的發物。中醫認為,「風(邪)」為「百病之長」,且特性為「遊走不定、變化無常」,也就是說,動「風」則容易帶動其他的邪氣(如火邪、濕邪)造成紅疹、搔癢程度的劇烈變化,可能導致舊病復發、新病加重。蝦、蟹、貝類、雞、鵝、豬頭、真菌類(香菇、木耳)、茄子... 等,皆屬於「動風發癢」之物,而根據證型的不同,也有不同的忌口食物,包括:
1. 發熱之物:如薑、辣椒、韭菜、羊肉、荔枝、芒果、花生、堅果、巧克力、餅乾... 等。
2. 冷積之物:如西瓜、竹筍、番茄、草莓、柿子、蛤蠣、螃蟹、啤酒... 等。
3. 助濕之物:如糯米、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等)、勾芡食物、肥肉... 等。
4. 滯氣之物:如芋頭、薯類、蓮子、芡實、豆類... 等。
5. 動血之物:如燒酒、狗肉、公雞... 等。
三、使用「清水」洗澡
在正常情況下,皮膚有自我更新、代謝的功能。每 28 天,都會從一張老舊的皮膚,換上一張全新的皮膚,如同蛇脫皮一般,只是週期比較長,所以我們感覺不出來。
然而,皮膚需要保持適當的水分,才能順利進行更新的動作,因此,皮膚有自己的保濕機制─皮脂膜。皮脂膜是包覆在皮膚最表層的一層膜,由毛孔分泌的「油脂」和汗腺分泌的「水分」所組成,可以幫助皮膚達到保濕的目的,可說是「最適合自己的天然乳霜」。
市面上可見的清潔劑,不論是強調天然、無皂鹼的手工皂,主打零刺激、或是弱酸性的沐浴乳,都是「介面活性劑」。
「介面活性劑」能促進油和水的融合,讓原本黏附在身體上的油脂,可以輕鬆地被水沖走。
皮脂膜也是油,因此,不論是哪一款清潔劑,都會導致皮脂膜的喪失。
使用「清水」洗澡的目的,即在於保護皮脂層、維持皮膚的保濕功能,讓皮膚可以順利進行更新、汰換,從一張不正常的皮膚,換上一張全新、健康的皮膚。
特別一提的是,「熱水」也會使得油脂融化、流失,因此,建議是使用微溫的「清水」,而不是「熱水」。搔抓、過度摩擦也會造成皮脂膜的損傷,所以不鼓勵使用搔抓或摩擦的方式止癢,也不要使用去角質產品、沐浴球、絲瓜絡等進行沐浴。
以上為真人體驗分享,案例依個人體質及需求而異,不保證預期達成效果,請配合醫師指示進行療程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
【澄品醫師群】
29 歲的曾小姐,有蕁麻疹的困擾已經四年多,每次發作的時候只能依賴抗組織胺。疾病不但沒有辦法根治,發作的頻率還愈來愈高,幾乎一、兩天就一次,讓她每天都必須吃藥。在接受中醫的診治與建議後,病情很快地獲得改善,也停掉了使用多年的西藥。
蕁麻疹,中醫古籍稱為「癮疹」、「風疹」等,因為症狀來得快、去得也快、不留任何痕跡,和中醫所謂「風邪」的特性相同,因此治療上多以「祛風」為主;又根據症狀、體質的不同,分為「風寒」、「風熱」、「氣血兩虛」... 等證型,並依照證型用藥。
然而,比起藥物治療,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習慣的調整,就好像治療感冒的同時,多喝水、忌冰品、多休息,才能事半功倍。
以下,是我給曾小姐的三點建議(任何皮膚病都適用):
一、停用任何形式的皮膚科西藥
中醫皮膚科經典─《外科正宗》有云:「內之症或不及其外,外之症則必根於其內也。」認為體內發生的疾病不一定會表現在外,但是表現在外的皮膚問題,都是內在臟腑、經絡、氣血變化(病邪)的反映。也就是說,光解決外在的症狀,是無法將疾病根治的。
想像一下,家裡的垃圾筒滿出來了,應該是要馬上拿去倒呢,還是壓一壓、蓋起來,改天再說?後者,正是西藥對於皮膚症狀的作用。或許,偶一為之沒有關係,但如果垃圾(病邪)一直留在家裡,又沒有避免愈積愈多,會不會腐爛、發臭,進一步對房子內、外環境產生不好的影響呢?
因此,中醫的做法就是前者 ─「倒垃圾」,也就是找出垃圾(病邪)累積的原因,並協助身體排出垃圾。此時,若是使用西藥,西藥和中藥的藥效抵觸(一個壓、一個倒),將不利於病情的改善。
特別提醒的是,建議停用的皮膚科用藥,包括:口服 / 外用抗組織胺、口服 / 外用類固醇,和免疫抑制劑。另外,常見的曼秀雷敦 AD 乳膏,其有效成分之一的甘草醇(Glycyrrhetinic Acid)結構與作用和類固醇相似,因此也不建議使用。而視個人需要,其他用途的西藥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用藥、抗生素... 等仍可使用。
二、依病忌口
早在西漢時期,《黃帝內經》便有提到「忌口」的概念。《外科正宗》也說:「凡病雖在於用藥調理,而又要關於雜禁之法,......;雞、鵝、羊肉、蚌、蛤、河豚、蝦、蟹海腥之屬,並能動風發癢;油膩、煎、炒、烹、炙、咸、酸濃味等件,最能助火生痰;......;不減口味,後必瘡癢無度。大瘡須忌半年,小瘡當禁百日,此誠為知命君子也由此,我們可以瞭解「忌口」的重要性。
任何疾病都有其飲食宜忌,在皮膚病,最忌能「動風發癢」的發物。中醫認為,「風(邪)」為「百病之長」,且特性為「遊走不定、變化無常」,也就是說,動「風」則容易帶動其他的邪氣(如火邪、濕邪)造成紅疹、搔癢程度的劇烈變化,可能導致舊病復發、新病加重。蝦、蟹、貝類、雞、鵝、豬頭、真菌類(香菇、木耳)、茄子... 等,皆屬於「動風發癢」之物,而根據證型的不同,也有不同的忌口食物,包括:
1. 發熱之物:如薑、辣椒、韭菜、羊肉、荔枝、芒果、花生、堅果、巧克力、餅乾... 等。
2. 冷積之物:如西瓜、竹筍、番茄、草莓、柿子、蛤蠣、螃蟹、啤酒... 等。
3. 助濕之物:如糯米、乳製品(牛奶、起司等)、勾芡食物、肥肉... 等。
4. 滯氣之物:如芋頭、薯類、蓮子、芡實、豆類... 等。
5. 動血之物:如燒酒、狗肉、公雞... 等。
三、使用「清水」洗澡
在正常情況下,皮膚有自我更新、代謝的功能。每 28 天,都會從一張老舊的皮膚,換上一張全新的皮膚,如同蛇脫皮一般,只是週期比較長,所以我們感覺不出來。
然而,皮膚需要保持適當的水分,才能順利進行更新的動作,因此,皮膚有自己的保濕機制─皮脂膜。皮脂膜是包覆在皮膚最表層的一層膜,由毛孔分泌的「油脂」和汗腺分泌的「水分」所組成,可以幫助皮膚達到保濕的目的,可說是「最適合自己的天然乳霜」。
市面上可見的清潔劑,不論是強調天然、無皂鹼的手工皂,主打零刺激、或是弱酸性的沐浴乳,都是「介面活性劑」。
「介面活性劑」能促進油和水的融合,讓原本黏附在身體上的油脂,可以輕鬆地被水沖走。
皮脂膜也是油,因此,不論是哪一款清潔劑,都會導致皮脂膜的喪失。
使用「清水」洗澡的目的,即在於保護皮脂層、維持皮膚的保濕功能,讓皮膚可以順利進行更新、汰換,從一張不正常的皮膚,換上一張全新、健康的皮膚。
特別一提的是,「熱水」也會使得油脂融化、流失,因此,建議是使用微溫的「清水」,而不是「熱水」。搔抓、過度摩擦也會造成皮脂膜的損傷,所以不鼓勵使用搔抓或摩擦的方式止癢,也不要使用去角質產品、沐浴球、絲瓜絡等進行沐浴。
以上為真人體驗分享,案例依個人體質及需求而異,不保證預期達成效果,請配合醫師指示進行療程
本文僅供學術參考和交流,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,謝謝!